S O S專業HD硬碟資料救援中心


日期:2020-12-26

https://www.02-33651599.com.tw

沒有人可以保證所購買的儲存裝置可以使用多久不會壞,所以建議大概每兩年左右會汰換一次備份用的儲存設備,雖說現在的硬碟都有三~五年的保固,但備份工作沒做好,重要資料損失之後,可會令人欲哭無淚啊。

根據每個人的硬碟使用習慣,有不同的硬碟資料備份方式,根據企業或是個人的需求,也有不同的選擇,大家可以找到符合自己能力和需求的安全方式備份。

以個人來說,首先是選擇儲存設備,有以下幾種:

(1) 光碟片:價格便宜,但容量小,且鍍層品質無法保證,尤其台灣氣候相對炎熱潮濕,保存不易,不建議使用。目前雖有藍光片,但光碟容易受到刮傷,風險多多。

(2) USB隨身碟:價格相對較親民,但容量跟電閘讀取依然有次數限制,適合拿來臨時存放或傳輸資料用,不適合當作長久保存的設備。

(3) 內接式硬碟:價格中等,容量選擇多,直接多裝一顆在電腦主機裡面當備份碟用,缺點是所有的硬碟都裝在同一台電腦裡,萬一電腦出現問題,有可能連帶多顆硬碟一同毀損硬碟資料完全救不回來,不太推薦這樣的方式。

針對個人擁有容量較大或是企業的需求,一般會選擇以下專業級備份方式:

(1) 外接式行動硬碟:價格中等,容量選擇多,外型輕巧攜帶方便,還可以選擇有防震功能的,需要備份時才接到電腦上,這是一般中小型企業最常選擇的方式,缺點是必須要連上電腦才能找尋資料,以及,需要刻意備份,多一道手續多一份安心。

(2) 網路儲存設備(NAS):價格較高,透過網路傳輸來同步備份資料,建議選擇可配置兩顆硬碟以上的機種,兩顆硬碟就可以做RAID1磁碟陣列鏡像備份,資料會自動備份到另外一顆硬碟,就算壞了其中一顆,另外一顆也還能保有資料,這時只要把壞掉的硬碟換掉,系統會自動重建所有資料,對於重要資料的備份保存上相對安全許多,但也由於設備成本比較高(相當於再組裝一台桌上型電腦),所以通常是公司行號會使用NAS,一般客戶就比較少採用了。

隨著網路頻寬提升、行動連網的普及,雲端儲存可說是愈來愈普及的一種資料保存手段除了資訊安全洩漏隱憂外,當然也十分適合應用在資料備份上,而且雲端儲存也可設定重要資料位置的即時雲端同步,以確保資料更新時都能夠一併備份在雲端。此外,也有定期備份的工具可以整合雲端儲存,讓使用者的重要資料可以定期備份,更是萬無一失。

最近幾年 NAS相關產品的發展愈來愈成熟,而原本侷限於區域網路應用的 NAS,現在也能透過更多便利應用的協助「雲端化」,等於使用者可以更輕鬆地打造專屬於個人的「私有雲」。

以行動工作者來說:
每天都會打開電腦工作,直接把資料儲存在電腦上方便使用。現在電腦硬碟的容量也足夠大了。1T以上的硬碟有非常多選擇。應該能夠滿足工作的需要。若是沒有固定使用的電腦,也可以連上雲端,只要能連接上網絡,就能登錄下載使用資料。

根據越來越龐大的資料,icloud 推出付費方案,每個月固定支付費用,便可以增加儲存容量。缺點是,會無限擴增跟每個月支付雲端服務費用,而沒有想到重新整理舊的備份資料,未來找資料時也加倍困難。總結來說,在各種資料很多,容量很大的情況下,建議電腦保存日常工作資料,移動硬碟保存工作資料備份和其它重要資料。雲端和U盤只作為臨時存放和中轉的用途。

另外,不要對永久保存抱太大期望。因為硬體總會有壞的時候。建議平時做好移動硬碟的保護,避免出現大的碰撞,每幾年之後,固定要重新更新備份資料。

如何可以更加放心:
步驟一:重要檔案都有兩份以上的副本。
關心於保護自己資料的人可以採用「大量副本以確保安全(LOCKSS)」的作法。
經驗法則是,每個重要檔案都應該以三種形式存在:一份是使用中的檔案,兩份副本,甚至可以更多。

步驟二:多樣化你的檔案格式和備份方法。
延續LOCKSS,用原始格式來保存每個檔案,再建立至少兩個使用開放標準格式的副本。這些轉換過的副本是以防原始副檔名被淘汰時的保險措施。而且要避免將你所有的數位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利用各種不同的媒體和可移除式資料儲存設備,像是DVD,外接硬碟,雲端儲存和固態硬碟。

步驟三:將媒體儲存分成本地和異地位置。
根據一般常識,你不會希望將所有的資料都放在同一個地方。火災、水災或類似災難都可能在幾分鐘內毀掉你一輩子的工作,所以分散你的資料儲存以做到好的資料災難回復計劃。

「異機備份」主要為避免原始資料與備份資料同時損壞的風險,將備份資料存放在不同的機器上(可以是另一台電腦或外接硬碟)。 「異地備份」則是異機備份的延伸,其利用各種媒體或其他方式,將備份資料攜至與原始資料有一定距離的位置存放。 對一般使用者來說,分別將備份資料分存家中及工作地點,即已達成基本的異地備份。

從以上介紹的幾種儲存設備來看,我想應該是採用「外接式行動硬碟」最簡單而且最經濟實惠。那該買多大容量的硬碟呢?你可以大致估算一下目前所有需要備份的資料,以及將來可能會增加的資料量來做依據,選擇所需的容量大小,當然選擇購買月大的硬碟容量相對的資料救援的風險也會越高,丟失數據風險也會大大增加。

此外,保存時間長度以及資料儲存設備可以維持多久也很關鍵。重點取決於它擁有多少的讀/寫週期(即,你可以儲存新資料上去多少次)、使用頻率、儲存媒體存放的方式和產品的品質。

下面所列的壽命是根據製造商的說明,對於每種儲存模式在每週(註)使用和照顧下的假設。

1. 固態硬碟(SSD) – 1到2年?
2. 外接式硬碟 – 3到5年?
3. USB隨身碟 – 5到15年?
4. 光學儲存媒體(CD/DVD) – 1到300年?
5. 雲端儲存 – 待定

根據研調機構Gartner日前一份分析報告,2020年全球公有雲服務市場規模將達到2,579億美元,較去年成長6.3 %,至2022年時,市場規模更將達到3,641億美元。

建議企業在部署備份方案時,仍應採取「321原則」,也就是重要檔案必須保有三份備份,以兩種不同形式進行檔案存放,以及一份異地備份。因此,即便完整的備份公有雲資料,也還是建議要將最重要的一份資料留在本地端,透過如網路儲存伺服器(NAS)等裝置將資料做妥善的儲存管理,這樣即使是公有雲服務異常,或是資料遭到誤刪或遺失時,都能透過本地端的保護機制迅速的回復資料,保障企業資料安全無虞並確實掌握資料主權。資料整理 林珮芸

SOS專業HD硬碟資料救援 提供

3/31 世界備份日,別忘了備份你的電腦、手機資料喔!

建議企業在部署備份方案時,仍應採取「321原則」

不要對永久保存抱太大期望。因為硬體總會有壞的時候

SOS 專業HD資料救援中心